
王羲之介紹
- 分類:關于我們
- 發布時間:2019-06-18 00:00:00
- 訪問量:0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琊(今山東臨沂),后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他出身于兩晉時期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其祖父官至尚書郎,父親官至淮南太守,其伯父更是被晉元帝司馬睿稱為“吾之蕭何”的東晉開國第一人王導。王羲之本人也在東晉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世人往往稱他為“王右軍”。
出身名門,又身處亂世,讓王羲之在仕途上可以結交志同道合的魏晉名士。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學背景,成就了他日后卓越的書法才藝。據史書記載,王羲之七歲時師從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十二歲時,經父親王曠親傳筆法論,只要“語以大綱,即有所悟”,在書法方面有超強的領悟能力。后來他渡江北游名山過程中,又博采眾長。他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又得力于鐘繇。其書法造詣在不斷地觀摩、學習、思索過程中,最終“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書法,不僅博采眾長,而且精研體勢,推陳出新,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成為妍美流便的新體,他尤其擅長楷書和行書,字勢雄奇多變,為歷代書家崇尚,影響極大,被尊為“書圣”。
王羲之書藝趣事
“相聚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和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導觀書”:王導為東晉丞相,王羲之的伯父。王羲之小時候,練習書法就十分刻苦,并顯現出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一天,王導看了小羲之寫的字,對羲之的母親說:“我們王氏家族,一向被人稱為翰墨之家,我看賢侄年齡雖小,卻出手不凡,大有傳業之才。”說完,他便從袖中取出一卷字帖,鄭重地說:“這是前朝鐘太傅《宣示帖》的真跡,過江時我藏在衣帶里帶出來的,就傳與你吧,希望你今后好好臨摹,將來能在書法方面有所建樹!”
“衛鑠授書”:衛夫人與王羲之一家為世交。她在看過王羲之的字后,覺得羲之是個可造之材,愿把多年心得傾囊傳授。據說每隔三天,衛夫人就要到王羲之家教他習書,要求他每天寫十個字,每個字練一百遍,稱“百字練”。一個多月后,王羲之問衛夫人怎樣寫字能又快又省筆劃,衛夫人就給他講了草字體的寫字訣。但是又告訴他:草字體小孩子不能練。小孩子練字,一定要寫“真書”,做人要真實,練“正字”,為人走正路!可見衛夫人指導王羲之練習書法的同時,還教給了他做人的道理。
“師從王廙”:王廙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音樂家。是丞相王導的從弟,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善屬文,攻書、畫。過江后,為晉朝書、畫第一”,曾親自擔任晉明帝的書畫老師。至于王羲之,在書法方面,也是得到過這位叔叔的親傳。王廙見王羲之學習書法非常專注,就決定親自教他書法。他用繭紙將字寫好后,用薄竹紙附在上面,用鎮紙壓好,讓王羲之端坐描寫,并教其書寫要領,成為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啟蒙老師之一。
“羲之書扇”:王羲之做會稽郡守,罷官后,住在蕺山下,見到一位老太太拿了十來把六角竹扇叫賣,王羲之隨口問她:“你這扇子多少錢一把?”老太太說:“二十錢一把。”王羲之聽后,書性大發,提筆就在扇子上寫了五個字。老太太看到,既惋惜又無奈,著急地說:“我們全家就靠我賣這扇子吃飯了,你這么一寫,都給我寫壞了,我可怎么賣呢?”王羲之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你只要對人家說這是王羲之寫的字,每把扇子就可以賣一百錢了。”到了市場上,果然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把扇子買走了。老太太高興不已,又拿了些扇子來請王羲之書寫,王羲之卻只是笑而不答??梢娡豸酥畷?,在當時已經為人看重了。
“池水盡黑”:王羲之熱衷于書法,長年累月勤學苦練。他每天練字后就到門前池塘里清洗筆硯,天長日久,池水都變成黑色了,所以稱為“墨池”。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王羲之與墨池的故事。熟不知,王羲之本人也將池水盡黑之事當作典范。他在一次寫給別人的書信中寫道: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假如我對學書之事熱衷如是,也未必會落后于他!由此可見,王羲之深知習練書法,貴在持之以恒,練到池水盡黑的境界,一定會有所建樹。
“羲之吃墨”: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與他堅持每天練字和練字時全神貫注不無關系。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丫鬟送來他最喜歡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夫人和丫鬟再次來到書房時,卻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蘸滿墨汁的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看著字的時候,把墨汁當成蒜泥蘸著吃了。
“一字千金”:公元672年,唐高宗立《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長安弘福寺的懷仁和尚承擔此任。為了表示對立碑一事的重視,懷仁和尚想了個好主意,說要請一位最堪當此任的書法家來寫,而此人就是王羲之。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是東晉人,怎么能在唐代立的碑上寫字呢?就連唐高宗都笑話懷仁。但是懷仁卻不慌不忙,說并不是真的請王羲之來寫,而是將王羲之寫過的字收集到一起,然后以他的字體刻在碑上。最后,經過到處尋覓,終于按《大唐三藏圣教序》序文將王羲之的字一個個搜集起來了。但集字的過程并不容易,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懷仁只好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說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金一千。這在后來成為書壇佳話。而此碑的拓本也因此被稱為“千金貼”。
上面這些故事也許是傳說,也許還有些夸張之處,但卻生動反映出王羲之習練書法的刻苦以及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的非凡成就。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